北宋大法官_第三百三十七章 改革竞赛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七章 改革竞赛 (第2/9页)

法。

    但他仍然非常谨慎,他只是将苏轼、范存仁这两个道德、才干都信得过的人,安排到一些关键州县上面,而不是王安石的新法全国执行,他也立刻在全国进行司法改革。

    而张斐在其中更多是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他的奖学金制度,让王安石、司马光都打算顺水推舟,开始自己的教育改革。

    司马光先奏请皇帝,在国子监开设律学馆,将讼学、律令融为一体。

    宋朝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律令的学习,别说律令,就连讼学目前可都没有任何限制,百姓皆可学,还有各种有关律令的书本出售。

    这也是在战乱时,摸索出来的一些经验。

    宋朝统治者认为,若是读书人都通晓律令,一旦发生战乱,官府失效,中央又鞭长莫及,这些人就能够站出来,继续维持地方安定,使得律法能够延续。

    但是律学只是国子监一门必学的课程,但如果专门为此设馆,就是要走向专业化。

    这显然是非常合理的。

    律学单单作为一门课程,能够学到的只是很基础的知识,但其实律学是博大精深的,也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单就实用性而言,甚至要高于儒学。

    宋神宗是非常爽快地批准了。

    王安石吃醋了,不行,我也要。

    司马光司法改革,他可以设一个学馆专门培养这方面的人才。

    那我财政改革,我也要培养这方面的人才,他要求在国子监设立算学馆。

    这顿时引来不少的鄙视。

    当初谈论这个问题是,你口口声声说的是医学,结果这一转头,就变成算学。

    真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们都知道王安石的算学,不是简单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