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第2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1节 (第2/6页)

是可圈可点的。

    现在大明的市场粮价高达二两一石,北方的亩产是一石,一般农户的卖价在一两八钱。

    之所以看起来是这么恐怖的税收金额,全因粮价高昂。明朝中叶的时候粮价在七钱左右,这都快涨了近三倍。

    不过随着北方农业的恢复,粮价便会迅速被打压下来。不过李适也有自己的考虑,维持高昂的粮价可以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使农业快速恢复发展。

    明初的时候田亩不过八百万顷,可征粮三千万石,不过那时都是采用实物粮食征税。

    所有后人一直以为大明每年税收不过几百万两,其实这些只是征收的现银,盐税商税等。

    万历朝统计全国田亩高达五千万顷,可耕种土地面积涨了六倍,但是征粮才两千万石,这都是因为其他的土地都在藩王和士绅名下,他们不用缴税。

    按理说万历朝两千万石粮也价值不菲,但是这粮征集起来大部分都给藩王和卫所发放俸禄,每年通过漕运入京属于朝廷的粮不过四百万石。

    到了崇祯朝这入京的粮每年两百万石都无法保证,这大明的支出却越来越多,最终财政崩溃,大明覆灭。

    大明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就是财政崩溃,然后引发崩塌效应,朝廷没有钱,那就啥也不好使。

    百官现在没有心情听李大人吹得天花乱坠,又要为朝廷创收多少,这踏马的都是我们的钱啊。

    李大人是个狠人啊,狠起来连自己都要割,据说李大人家里也有大量的田产。

    百官就是搞不懂,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这李大人居然敢干如此天下之大不韪之事。

    张太岳的前车之鉴难道不够明显吗?生前不可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