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_第311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1节 (第4/6页)



    纸币的价值也更加硬挺了,李适印的钱也敢慢慢往外面用了。

    年后,北方兴起了铁路热,到处都在谈论铁路到处都在修建铁路,导致铁的价格不断攀升。

    铁的价格不断的高涨,导致很多商人涌进了冶铁的这个赛道,大明的煤铁发展顿时进入了高速时期。

    在朝鲜的朝鲜总督府为了满足国内巨大的铁需求,发动了大量的朝鲜人从事冶铁工作。朝鲜的贵族见有利可图,纷纷下海加入大炼铁活动。

    各地方将铁矿制成铁坯,然后运到汉城融成块状,最后运输到大明。

    大批朝鲜人从事冶铁工作导致朝鲜人耕地的人少了,粮食少了,粮价大涨的情况。

    还好大明的粗粮可不少,纷纷运到朝鲜赚取差价,填补在铁贸易上的亏损。

    崇祯十七年后,大明与朝鲜的联系日益密集了起来,大批商人前往朝鲜做生意。物美价廉的布匹当即冲击了朝鲜的原始纺织业。

    大量朝鲜家庭纺织工坊破产,只得加入其他的生产行业,慢慢的朝鲜就成了大明的原料生产地和市场。

    朝鲜向大明供应了大量的铁坯,药材,大米,咸鱼等,而大明的布匹,玻璃,香料,生丝,粮食等也畅行朝鲜。

    但是只是短短的几个月时间,朝鲜百姓的生活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吃不上饭是常事。

    现在在大明和朝鲜贵族的双重剥削下,居然能吃饱饭,朝鲜百姓只能喜极而泣,心中感激大明王师。

    其实道理很简单,就是生产力提高了,机会多了,能吃饱肚子的机会也多了。

    在大明原本萎缩的北方草原市场也再次兴盛了起来,因为建奴没有功夫来袭扰了。

    崇祯十七年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