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谋生手册_分卷阅读46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463 (第4/4页)

 汪道昆出身商贾之家,一直鼓吹农商并重,虽然还不至于触及太祖朱元璋以农为本的祖制,但对于商贾的看法自然和很多官员不同。再加上汪道昆又是松明山汪氏的领军人物,汪孚林自然不会卖关子。

    “伯父,我之前去杭州做过一次生意,而后又去了宁波和新昌,我一直觉得,如今徽商富甲东南,商人东奔西走,虽说不少巨商会在多地开金银铺,可以把银子兑成银票,从而方便银钱往来,但大多数人都用不上这样方便的汇兑业务。而民间百姓有钱只知道攒起来,而即便是不少商人,赚了钱后,不是买房置地,就是把钱直接挖地窖埋了。”

    “所以,我之前在义店推出过米券,因为每次都能及时兑付本金和利钱,发行这一年多来,次次都销售一空。民间那些捏着小钱的寻常人家,由此而有了个存钱生利息的地方。我就在想,何妨在唐时飞钱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一些改良?”

    汪孚林足足花了两刻钟时间,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异地汇兑以及存取款业务的种种构想:“我的想法是,在徽州、杭州、汉口、苏州、扬州这几个徽商云集的地方,开设票号,无论客户在哪里存入银子,全都可以交付一定的手续费,然后在异地支取。如此商人只要拿着汇票就可以轻装上路,不用担心路上盗匪,而一旦遗失,可以动用各种严密的挂失措施,支付相应的手续费后,支取这笔钱。而与此同时,对寻常小民,则是以每年一成的利息,吸引他们存钱,如此既可以弥补各地票号的银本,又可以吸纳民间游资,投入到各种拆借以及有利可图的行业中去……”

    唐时有飞钱,宋时有交子,明初则用宝钞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