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194节 (第5/7页)
等守孝,不仅是三年披麻戴孝禁酒吃素,还要三年不过问政务,由宰相或者家臣代管。 朱襄读《礼记》读到这一点,差点笑出声。 这不纯扯淡吗?让宰相或家臣摄政三年,继承人怕不是大部分时候夺权都要伴随着鲜血,白白造成社会动荡。 看看那些继位前没及冠的诸侯在亲政后所做的大清洗,前车之鉴就在那呢。 不过朱襄也能理解为何儒家会这么说,因为儒家的治国理念就是君王垂拱而治。 儒家清楚地看到国家的兴旺衰败现在都系于国君一人身上,所以要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就必须让国君“大公无私”。 人性之私难以避免,那么不如让士大夫执政,国君“垂拱而治”。这样国家不会因为国君之私而出现问题;而执政的士大夫如果出现问题,国君可以随时换掉他们。 在儒家理想化的这一套治国体系中,国君不需要多贤明,只需要能识人,或者国家制定一套能够识人的选拔体系,就能达到长治久安。 法家其实也有类似的思想,区别只是儒家想用道德来约束君王,法家想用律令来约束君王。 华国古代所有先贤的理想治国理念,基本都是以约束君王权力的方式,来限制君王的私心对国家的破坏。 只是他们理想都不符合现实,或者说,太超前了。所以能被国君接受的法家或儒家,都进行了适应时代的更改。 在如今的经济文化发展阶段,恰恰需要的就是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秦国正是因为比六国更加集权,才能走到如今霸主的位置。 荀子是一个很务实的人。他放眼整个华夏历史,估计也是最现实主义的大儒。 不过“三年之丧”是儒家礼制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