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 第356节 (第2/7页)
殖鱼苗世代依赖打捞的历史。 之后又经过刘筠先生等一众科学家的努力,淡水鱼才成了餐桌上常见的食物。 朱襄虽然只是一个农学专家,但农业畜牧渔产的研究中,彼此重叠的地方很多,所以基础的养鱼方法他是知道的。 比如钟鳞先生顶着外国专家的嘲讽,花了八年时间所研究出的淡水养殖鱼苗培育方法。 科学家们怀抱着让人民吃饱饭吃好饭的朴素愿望而钻研出的养鱼技术,跨越两千年,被朱襄教给了这时还算半个蛮夷之地的长三角人民。 虽然朱襄拿出的技术是当时人难以想象的厉害,却没有引起多少人震惊,也没有士人歌颂这项壮举。 这时的人不知道这项技术有多么重要,只当做是寻常事。何况虽然上层重农,但真的从事农业的人,这世上大部分士大夫们是瞧不起的。 或许后世人在吃鱼时,大概也会将其当做寻常事。因为在两千年前,老祖宗们就已经掌握了人工繁育淡水鱼的方法。 想到这,朱襄就挺开心的,身上的劳累都减少了不少。 朱襄白天穿梭在田地、池塘间,晚上点燃蜡烛挑灯磨墨,将自己已经在这个时代践行的技术撰写成书。 只有已经实践成功技术,他才敢记录下来,因为农林牧渔业是最吃“老天”的学问,一点点气候地理差异,好技术就可能变成坏技术。 朱襄希望自己能记录下的,都是照本宣科便能用的经验。后世哪怕再无士人亲身研究农业技术了,这本书也能支撑到新的时代到来,让平民百姓少些饥荒。 农作物的种植和培育才是朱襄的本职工作,其他的例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