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四章 法不责众乎 (第1/6页)
修行者戒:“不得肆意伤人,依仗法术蛊惑、yin辱、获取钱财。如有师门,先由师门清理门户,倘若师门包庇,视为同罪。” 这是一条总则,细则还有具体解释: 明知当事人违法行径,还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助其逃匿,不配合调查,甚至暴力对抗的行为,都叫包庇。 主体可为个人,也可为整个师门。 这个怎么判定呢?就是取身份和主观性。 比如一个弟子犯了错,逃回门派,某个亲近朋友得知,助其逃脱,后事情败露,那只有这个朋友同罪。 再比如,弟子犯错回到门派,倘若掌门/观主/族长得知,却拒不配合,存心袒护,就是整个师门同罪。其中又有:若主动配合提供线索的,以及老幼修行确实不知的,皆可免罪。 当初制定的时候,对这点有很大争议,一派倾向“重罚”,一派倾向“轻惩”。 因为夏国的刑法原则,就是“从旧兼从轻”。这个太复杂,不赘述,用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准则。 基于这个观念,大部分专家都支持沿袭传统,后来反复争论,才达成某种一致: 修士为祸,与普通人为祸,完全是两个性质。后者偷鸡摸狗,杀人越货,投毒放火;前者挥手间亿万家财,血溅千里,予取予求。 不把这种冲动的本能控制住,戒律就是空谈。 所以呢,最后的原则就是轻重掺杂,当事人的身份和主观性成为了判定的重要标准。 …… 龙秋坐在椅子上,微微低着头,默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