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3节 (第5/8页)
大型游轮、货轮,拖着沉重汽笛声缓缓而前。钢铁铸就的现代文明,徒增笨重,总是少了几分“轻舟已过万重山”那番精致。 景区载着游客的观光船,即便有三分烟雨江南韵味儿,却多了七分铜臭,煞了风景。 然而,日暮时分,姑苏城外,枫桥之下,我们却见到了,真正的江南小船。 这艘船是曾经盛行于江南的“三道”,又称为“三明瓦”。船形若半弦月,船身罩着半圆形乌色篷子,用竹片编制而成,涂着防水黑油。前后两扇篷子(又称“定蓬”)中央,有一扇遮阳的半圆小蓬,宛若春伞。木制格子镶嵌着一片片直径大约一寸,略略透明的小鱼鳞,这种类似于玻璃窗户的设计,坚韧耐用,中舱两道,后舱一道,故此称为“三明瓦”。 船尾左右固定着两根橹桨,船头横放竹篙,以此定船或转向。船头画着形如老虎的眉目,为四象中的“白虎”,五行为金,相生“金生水”,取“江海湖泊,船走平安”好兆头。 远远望去,小船真应了“一叶扁舟”的神韵,悠然于江水,缓缓而荡来。 篷子极矮,依着我和月饼的身高,估计坐进去能弯腰顶头。篷侧书一“食”字。笔力十足,字体颇具神韵,没有十几二十年的书法浸yin,绝无此等功力。 我们破解了张继铜像密码,推测出“食”字,恰好出现这么一艘乌篷船,智商再不济,也知道绝不是什么巧合。 “没想到,居然能亲眼见到传说中的乌篷船。”我平时就对这些玩意儿特感兴趣,一时间竟有些激动,掏出手机拉近距离拍照,“这船就在民国老照片里见过。” “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