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96节 (第3/5页)
明显的颗粒感,让声音震颤起来,有点像是咳痰的时候说话。 但说实话,这种“哭腔”的发声方式,在华语乐坛,其实被滥用了。 特别是一些苦情歌,简直从头哭腔到尾,让人腻味。 谷小白的技巧足够,但他并不喜欢用哭腔。 锐气无双的少年,他并不喜欢哭。 他更喜欢的,是在情绪到了的时候,偶尔带出来一两个字。 就像是刺客出招,一刀致命。 而上次唱《流浪记》唱到情绪完全崩了之后,谷小白发现,对音色的控制与改动,也能达到传递情绪的效果。 人类或者乐器的发声,是基音叠加自己发出的泛音。 通常来说,影响音色的大概有前16个音,也就是基音,加上频率为基音2倍到16倍的这15个泛音,也叫第1谐波到第16谐波。 也就是说,乐器和人类发声的波形,可以理解为这16个振型的叠加,超过16的振型就几乎听不到了。 所有人类能够听到的音色,基本上也是这16个波形所构成的。 16个振型的强弱搭配,就形成了这世界上,数之不尽的音色。 而根据乐理上的“和谐与不和谐音程”的理论,第7、9、11、13、14、15这几个振型,和基音是不和谐的。 所以,优秀的歌手,可以控制自己的共鸣腔,消弭掉这些振型,保留和强化更协和的振型。 而若是不能消弭掉这几个振型,就意味着,声音会显得刺耳。这也是同样唱高音,有的人明明高到耳膜都要破了,却依然圆润动听。 而有些人,就像是捏死猫一样…… 有时候,说某个人“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很多时候,就是因为人家的共鸣腔,天生就适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