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启明_第九十二节 新体制(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二节 新体制(一) (第2/5页)

着打长工的念头来得,并没有真正打算上他们的“贼船”。

    问题出在哪里呢?邬德考虑再三,提出职工制度之所以效果有限,主要还是是诱惑力不大――职工只是多拿20%的工钱,虽然有号称分配住房和自留地的,但是一直没有兑现。包括第一期转为职工的人,还是和生产队的其他人一样,住在帐篷和工棚里。至于自留地,临高的荒地多如牛毛,但是因为缺少水力设施,需要很大的人力去伺候,对每天都有十二个小时以上在劳动的劳工来说,根本没有时间精力伺候它。

    最后他们依然戴着个“海贼”的帽子,虽然现在县里上上下下已经和穿越者和平共处了,但是并不意味着当地人对他们的统治地位的认可。多拿20%的报酬,风险却是“从贼”――收益和风险显然不成正比。农民虽然不懂经济学,这点小九九还是会盘算的。

    “我们马上找路子招安?做让老百姓放心的好短毛?”

    “不,招安没这么容易。郑芝龙的招安折腾了好几年才办成的,他还是闽省土著,当地人脉广泛,我们是完全的外来户,万一官府把我们视为蛮夷,和野猪皮一个待遇,那就根本连谈判都没得谈了。”

    解决的办法是逆向思维。既然不能让风险降低,那么就让收益增高。风险与收益成了正比,自然就会有人愿意冒险――远的不说,郑芝龙能够在闽省源源不断的招募水手士卒来补充扩大他的舰队,很大程度就是去当海盗能给当地老百姓带来更大的利益。

    “眼下简单的多20%收入,在劳工中形成不了较大的差别。”

    着手点是落实职工的住房政策。执委会但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很了解农民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