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351、兵不血刃 (第2/8页)
看着骨瘦如柴的耶律沙,没去打量他的人,而是好奇的看着他身上的官服,心想辽国的汉化看来颇有成效啊。 说起辽国汉化,人们大多只记得耶律贤,萧太后,韩德让等人,但其实早在之前辽国就开始汉化改革,毕竟他们皇帝就是天天念着要做汉高祖的人,上京立国之初就建了孔庙。 这么一想,史从云突然对眼前这家伙有了一点好感。 武力是没法解决很多问题的,如归属感,这时就需要文化软实力了,历史上中国农耕区确实控制过草原,但时间都短且不稳定。 因为草原并不适合农耕民族的生存,迁居控制则代价巨大,得不偿失,难以长期坚守。 而蒙古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是在清朝前中期,但那并非是征服与被征服之类的故事,而是当时蒙古人面临一个选择,当他们夹在南北之间时,必须选择依附以求生存。 或者北面的沙俄,或者南面的清朝,最终蒙古人选择向南依附,成为中国的一份子,而理由是与南面“衣相同,习相似,文相通”。 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数千年不断熏陶,交融,潜移默化的成果,而这些是战争无法解决的,如果想要完全靠武力征服控制,那茫茫草原和沙漠,即便能够征服,长期控制也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巨大成本和代价,王朝难以支撑。 所以对于文化的控制和传播,史从云也是很重视的,统一语言和文字,在他看来和征伐天下,荡平四海一样重要。 “会说汉话吗?”他问,说的是标准的河北话。 其实后世很多人不知道,所谓的“普通话”并不是北京话,而是更靠北的河北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