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河山风月_245、宿命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45、宿命 (第3/8页)


    最后两个字,史从云咬得很重。

    说着他收起笑脸,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当初秦国一统六合,共杀兵一百一十多万,经白起之手杀九十余万,但最只留下一个杀神屠夫的恶名,所有的美誉功勋都留给秦王。

    后人会记得秦王功绩,也称白起为屠夫杀神。

    白起不杀,六国不被削弱,最终不可能有秦国一统天下,史书故事总说王侯将相之权谋,以为天下事多动嘴皮子,可到底还是实实在在的杀人最为有用关键。

    所有功绩大业,必是血流成河的.......”

    说到这,史从云也无限感慨:“但很多时候代价是必须的。

    究其根本,盖因人性本就恶多善少。

    某曾听翰林院的读书人说仁义之主舍命以全三军百姓,所以强敌面前投降也不为过。这话初听好像有道理,不过前提是对方都是圣人,如果投降,他们就不杀,不抢,不劫掠,可能吗?”

    众人摇头,有人更是咬牙启齿大骂,“他们放屁!十几年前,后晋投降,辽国耶律德光兵入大梁,毫无抵抗,河南河北乃至京师大梁无数百姓惨遭劫掠,这有什么道理可讲,只能见血!”

    史从云点头,这就是武人和文人的不同,多数文人并不是没本事,而是没见识。活在书里的世界,缺乏对人性的认知。

    对多数人来说,如果可以无代价的抢就绝不会借,能轻松霸占就不愿自己费时费力生产。

    只是有些只读圣贤书的人,自己抱着仁义道德,搞道德绑架也就罢了,也把敌人也想成讲仁义道德的人,满足他,不抵抗他就会也讲仁义道德,放自己一马。

    简直想屁吃......历史上无数血淋淋的教训都在说明一个道理,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