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65、南北 (第2/7页)
胁。 国主李煜十分生气,当堂质问枢密使陈乔有没有这件事,枢密院有没有发调兵的命令。 因为自从吸取唐朝教训,历经百余年动乱,各个国家都怕了藩镇作乱,最终都形成一套新的军队管理机制,外将想要大规模的调兵,都需枢密院同意,把调令给国主加玺印再发下去。 镇南军五六万人,调度起来可不是小事。 显然李煜震怒于他根本没看到过什么调兵的奏疏,要么是枢密院擅发军令,隐瞒了他,要么就是林仁肇目无国法,自作主张。 事已至此,枢密使陈乔也不敢怠慢,立即撇清关系,表示他们枢密院近来从未发过什么军令,可以让枢密院上下所有官吏和兵部的官员作证。 这一下,顿时所有事情都落在林仁肇身上。 国主李煜立即派人去南都查明情况。 几天后,御史回来,一同到的还有林仁肇请求调度军队,说明九江之重的奏疏。 御史在南都并没有见到林仁肇,他人在武昌,没回南都,不过也证实了朱令赟等人的奏报,林仁肇确实准备擅自将镇南军调到九江去。 这一下,罪名都坐实了,奏疏还没到,没被枢密院批复,国主加玺印,林仁肇就已经擅自调兵。 国主大怒,下来将林仁肇革职待审,派御史去将林仁肇押解入京,随后下令朱令赟接替镇南军节度使,镇守南都。 命令军队立即从九江,武昌等地撤回去,拱卫南都。 一系列命令之下,枢密院的陈乔等人觉得不妥,因为这样西面江防会空虚,而且除了林仁肇,他们想不出别的什么人还能看守武昌。 但随着林仁肇的落马,很多人立即落井下石,借机发挥,各处弹劾的奏疏一直不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